第三单元 大方要点大全
1、对流层的特征:①随高度增加气温减少;②大方对流运动(12km)显着;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征: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方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益于高空飞行。
3、大方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方增温--大方(逆)辐射--大方保温
4、大方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途: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国内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方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方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用途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方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国内热量最丰富的区域: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天陆地﹥海洋,冬天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情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国内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征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充气压力(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充气压力(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充气压力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减少,但空气变稀,充气压力减少。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国内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一样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充气压力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缩短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方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缘由,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依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方的风向是充气压力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一同用途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充气压力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一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充气压力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充气压力降低,天气转晴。
17、影响国内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国内北方夏天的暴雨、冬天国内的寒潮、冬春天节出现的沙尘暴。
18、充气压力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充气压力)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充气压力)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充气压力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②充气压力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充气压力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20、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天北移,冬天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状况:
夏天:亚洲国内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天:亚洲国内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天东南风,冬天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天西南风,冬天东北风,由风带和充气压力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同用途形成。
23、国内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区域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天风强),导致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天风弱),导致北旱南涝.
国内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缘由是:夏天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方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种类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种类: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种类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长期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长期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区域,冬天风靡东北风,为旱季,夏天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种类:冬天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种类: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国内的西岸,地方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天温和多雨,夏天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天--夏天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种类: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天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国内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国内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天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天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国内性气候:全年受国内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有,降水主要在夏天。
26、国内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征(以北半球为例剖析):
国内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原因直接导致的灾害。
1.台风发生在夏秋天节,发来自于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影响到国内东部沿海区域,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2.旱涝灾害发生在春夏秋,影响到除西部一些沙漠区域外的全国范围,天气变化: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3.寒潮发生在秋末、冬天、初春,发来自于蒙古、西伯利亚,影响到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区域,天气变化: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方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很多燃烧矿物燃料大方中CO2增加大方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用途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方逆辐射增强
③大方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合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区域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区域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用途维持大方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有哪些用途是抽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减少噪音、美化环境